這幾天跟集團內的幾個總經理,聊到自我定位這件事
因為集團的成長真的太快了,所以如果自己沒有把自己放對位置,就會跟不上整個集團的腳步
- 我現在的身分為何
- 我實際掌管的業務有哪些
- 接下來集團要做的是什麼
- 我這家公司要做的是什麼
- 我個人要做的是什麼
我看到很多高階主管,最麻煩的點就在於,他們明明就已經管了好幾十人,心態卻還是「我要自己幹」
這會把同事累死
而且這樣會造成嚴重的產能空轉,因為全部都要等高階主管的話,什麼事情都推進不了
會有一堆同事沒事做
彼得原理,強調人會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,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「換個位置卻沒換個腦袋」。
「彼得原理」(The Peter Principle)這個概念,是由加拿大教育家勞倫斯・彼得(Laurence J. Peter)在1969年提出的。
這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:在一個層級組織中,每個員工都會因為在目前崗位表現出色而不斷被晉升,直到他被提拔到一個他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。
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,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:
為什麼會被升到不適合的位置?
- 技能不匹配:
一個員工在基層的成功,通常是仰賴個人專業技能。例如,一位優秀的工程師或業務員,是因為技術或銷售能力出眾而獲得肯定。
但當他們被晉升為主管後,工作內容會轉變為管理、溝通、協調和領導,這些是完全不同的技能。
如果公司在晉升時,只看重過去的專業表現,卻忽略了新職位所需的管理能力,就很容易造成不勝任的情況。
- 僵化的晉升制度:
許多組織的升遷制度是單一線性的,表現好就往上爬。
這使得升遷成為獎勵優秀員工的唯一方式,而不是根據員工的特質與能力,安排他們到最適合的位置。
為了留住人才,公司往往不得不將他們升到管理職,即使他們並不具備管理天賦或意願。
- 主管的不適任傳染效應:
彼得原理也提到,如果一位主管已經處於不勝任的位置,他可能會因為自己的不安全感或管理無方,而提拔那些與他一樣不適任的下屬,導致整個部門或組織的效率持續下降,形成惡性循環。
- 員工的「創造性不勝任」:
彼得原理的書中也提到一種「彼得迂迴法」或「創造性不勝任」(Creative Incompetence),這是指員工為了避免被晉升到自己不想或不勝任的職位,刻意表現出一些無傷大雅的「不勝任」行為,以降低被提拔的機會,讓自己留在最擅長的位置上。
該怎麼解套?
要解決彼得原理帶來的問題,需要從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著手:
對組織來說:
- 建立雙軌制的職涯發展路徑:
組織應該提供「管理職」和「專業職」兩種平行的發展管道。
員工可以選擇成為管理團隊的領導者,也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,並獲得同樣的職級與薪酬待遇。
這樣可以讓專業人才留在他們擅長的崗位上,同時也能給予他們晉升和認可。
- 提供職務轉換前的培訓與評估:
在晉升前,公司應提供針對新職位所需的管理和軟技能培訓,並進行全面的評估。
這不僅能幫助員工做好準備,也能讓公司更客觀地判斷他是否適合這個位置。
例如,可以先安排員工擔任專案負責人或代理主管,觀察其管理表現。
- 打破僵化的階級制度:
現代組織可以考慮採用更扁平或彈性的組織結構,減少不必要的層級,並鼓勵跨部門合作,讓權力和責任能更有效地分配,減少「無能主管」對組織的影響。
對個人來說:
- 評估自身能力與意願:
在接受晉升前,誠實地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對新職位的工作內容感興趣,並具備所需的能力。
問自己:「我真的想花更多時間開會、管人,而不是做我擅長的專業工作嗎?」
- 主動爭取培訓與支持:
如果你接受了新的管理職,可以主動與公司溝通,爭取相關的管理培訓、導師(mentor)制度或教練(coach)資源。
這能幫助你更快地適應新角色,並提升領導能力。
- 保持開放心態:
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處於「不勝任等級」時,不要感到挫折或否定自我。
而是將此視為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,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,並尋求改進。
彼得原理並不是要否定晉升,而是提醒我們,晉升的標準應該更全面,不只看過去的成績,更要評估未來所需的潛力與能力,才能讓人才適才適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