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興疫苗(Sinovac COVID-19 Vaccine,商品名「克爾來福」)是一款由中國科興生物開發的滅活疫苗,用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(SARS-CoV-2)引起的疾病。
自推出以來,其安全性與副作用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不少討論與爭議。以下是有關科興疫苗相關事件與副作用的總結,基於公開信息與客觀觀察:
相關事件
1 疫苗推出與緊急使用
科興疫苗於2020年中開始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,並在巴西、智利、印尼、土耳其等多國展開測試。2021年6月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將其列入「緊急使用清單」,允許在全球範圍內使用。然而,其三期試驗數據透明度不足,部分國家對其有效性提出質疑。
2 香港接種後死亡案例
2021年3月,香港開始接種科興疫苗後,陸續出現多起接種後死亡事件。例如,截至3月8日,香港已有約10.1萬人接種科興疫苗,其中數名長期病患者在接種後數日內死亡,包括一名63歲男子在接種後兩天心臟病發去世。
雖然官方調查稱這些案例與疫苗無直接因果關係,但事件引發公眾疑慮,香港政府未因此叫停接種計劃。
3 停產與爭議
2024年1月,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公司宣布其新冠疫苗全面停產,並停止銷售。此舉與疫苗副作用的爭議及民眾信任度下降有關。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文件顯示,公司甚至停止發放員工相關項目績效工資,顯示其疫苗業務已完全終結。
4 國際反應與數據差異
智利曾大規模使用科興疫苗,2021年4月數據顯示,其對預防有症狀感染的有效性為67%,對預防住院和死亡的效力分別達85%和80%。
然而,巴西試驗數據顯示有效性僅為50.7%,遠低於mRNA疫苗(如輝瑞、莫德納),引發對其保護力的質疑。此外,對於Omicron等變種病毒,其效力進一步下降。
副作用
科興疫苗的副作用報告因地區和監測系統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以下是常見及部分嚴重副作用的概述:
1 常見輕微副作用
◦ 接種部位疼痛、紅腫
◦ 疲勞、頭痛、肌肉疼痛
◦ 低燒或發熱
這些症狀通常在接種後數天內消退,與其他疫苗(如流感疫苗)的反應相似。智利一項針對兒童的小型研究顯示,3歲以上兒童的副作用與成人相近,且多數輕微。
2 罕見但嚴重副作用
◦ 心肌炎與神經系統問題:社交媒體及部分報導提及接種科興疫苗後出現心肌炎、神經癲癇等症狀,但官方數據中鮮有確切統計。WHO報告稱,在中國接種3580萬劑後,僅通報49起嚴重不良事件,顯示可能存在漏報。
◦ 血栓與出血:個別案例報告接種後出現血栓或腦出血。例如,有報導稱中國江蘇居民接種後出現全身性血栓或腦出血死亡,但因果關係未獲官方證實。
◦ 免疫相關疾病:網上有聲稱接種後引發白血病、糖尿病或尋麻疹的案例,但這些多為個人陳述,缺乏大規模流行病學證據支持。
◦ 長期後遺症:部分接種者報告免疫力下降、肺結節等問題,尤其在中國大陸近期疫情後,民眾將其與疫苗聯繫起來,但科學研究尚未證實直接關聯。
3 特殊人群安全性
◦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:缺乏針對孕婦的臨床試驗數據,WHO建議在益處大於風險時接種,但香港當局不建議孕婦接種科興疫苗。
◦ 老年人:早期試驗中老年人參與比例低(巴西試驗僅5%為老年人),其安全性與效力數據有限,但香港仍將60歲以上人群列為優先接種對象。
爭議與公眾反應
• 透明度問題:科興疫苗三期試驗數據未及時全面公開,且試驗對象以年輕健康人群為主,忽略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,引發質疑。
• 强制接種與後果:在中國,部分民眾稱接種被強制執行,並簽署「自願接種書」,出現問題後難以追責。網民抱怨副作用後未獲官方重視。
• 信任危機:停產後,許多接種者表示後悔,認為疫苗「有害無益」。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誇張說法(如研發者被判死刑)雖未經證實,但反映了公眾不滿。
總結
科興疫苗在疫情初期為多國提供了防疫選擇,其副作用整體以輕微為主,嚴重事件發生率看似低於mRNA疫苗(如血栓風險低於阿斯利康)。然而,數據不透明、監測不足及個別嚴重案例,導致其安全性爭議不斷。
鑑於其已停產,未來相關研究可能減少,對副作用的全面評估仍需更多獨立調查。對於具體案例,因果關係需謹慎判斷,避免將個體事件過度推廣至整體評價。
延伸閱讀